人工智慧(AI)已經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,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慧,例如手機的人臉識別系統。當你買到一部新手機時,會被要求用手機的正面、側面等照相機照幾張你人臉的照片,構成“擁有者”的人臉;然後每次從桌面拿起手機時,正面相機就會自動對人臉拍照並且判斷,這個人是不是“你”?這過程可以想像成我們看到陌生臉孔時,會調用人腦資料庫,確認她是不是認識的某人,這就是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一項人工智慧。

人工智慧也就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(AI),解釋之前,我們先把人工兩個字拿掉,看看什麼是智慧 (Intelligence) 呢? 從科學與工程的角度來看,智慧是“獲得知識、應用知識和達到目的的能力”。人工智慧(AI)就是用科技的手段讓一個系統 (或機器) 獲得知識、應用知識和達到目的的能力

 

 

在過去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,都是靠著我們祖先來獲得知識,藉此,人類發明農業、工業、電腦和互聯網(網路)。但是,到了人工智慧(AI)時代,人類利用科技有能力建造一個系統,讓系統自己去獲取知識、應用知識和達到目的。目前人工智慧系統都是利用電腦系統的架構建成,它不受人的情緒干擾,運行速度更快,甚至做出比普通人更準確的判斷。

 

 

上圖是最簡單的人工智慧系統圖,由三部分組成: 輸入層(Input)、隱藏層(Hidden layer)與輸出層(Output)。中間隱藏層是模擬人類神經突觸網路的結構,因此稱為“類神經網路”,為了簡單起見,我們可以稱它為一種“演算法”(Algorithm)或模型(Model) (以下簡稱演算法)。簡單來說,資料從Input進來,經過隱藏層各個神經元的一番處理,再把信號傳遞給Output輸出,輸出層神經元再處理一番,最後作出判斷。

實際上,人工智慧(AI)的運作分為三個步驟:

  1. “目的”,設定明確目標,例如:人臉辨識、語音轉文字、翻譯等。
  2. “訓練”,經過大量資料的“訓練”後,系統會產生一套判斷演算法。
  3. “推論”,使用者輸入新的資料(如照片),就會得到相應的輸出,使用人工智慧做判斷,如:判斷這張照片是男生還是女生,是不是手機擁有者等。

以人臉識別系統為例,進一步說明人工智慧(AI)系統。

  1. 設計系統前,先確定“目的”,例如要從照片中“識別”人臉。
  2. 明確輸入資料,也就是一大批不同人臉的照片,與特定人臉照片。

預測結果,在輸入照片的同時告訴系統,這照片是不是想要識別的人臉? 如果猜對了就加分,錯誤則扣分,然後繼續輸入大量的照片來“訓練”系統,直到產生出小於某一誤差的演算法。

 

 

新的人工智慧(AI)系統所產生的“演算法”並非固定不變,因為在人臉識別的應用中,使用次數越多,也就讓手機看到更多你的面容,對人臉的判斷就會越精準,因為系統逐漸習慣了“化妝後的你”、“戴眼鏡的你”,或“傻笑的你”等不同面容。

瞭解基礎的人工智慧系統原理與應用後,我們應該不會再對AI新聞感到驚訝與恐懼了,例如 Google 的人工智慧 AlphaGo 打敗了人類圍棋高手李世石、何潔等。 這些新聞表面上看很厲害,其實背後並沒有多少真正的“智慧”,都是大資料訓練的結果,就好像一個棋手之所以下棋厲害,都是因為他背的棋譜非常多。

 

人工智慧(AI)有無限制?

  1. 無法解釋原因:人工智慧所產生的演算法,不一定能被人類理解,因此很難被拆分成幾個模塊,或切除一部份。基本上只能把它當成一個“黑箱”。輸入一張照片,黑箱可以告訴你是不是“認識的人”。但是AI是根據什麼做出判斷的呢?你一無所知。
  2. 沒有明確目的:AI 不會主動“求知”,必須是設計者先有了明確的目的性,有清晰的問題與預測的答案,然後輸入相關的大量數據,才能訓練人工智慧系統找出適當的演算法。
  3. 缺乏大量資料:如果沒有大量資料素材提供訓練,就造不出一個人工智慧系統。
  4. 無情緒、無道德判別: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人工智慧系統可以具備“意識”或者形成道德、恐懼、憤怒與憂傷等高級認知,所以人工智慧還無法取代人類。

 

哪些情況不需要人工智慧(AI)?

  1. 固定流程與步驟的操作,是不需要人工智慧的,例如便利商店的自動咖啡機。
  2. 無需學習進化的“互動式系統”也不是人工智慧,如自動提款機。它的輸入與輸出是在設計之時就固定的幾個選項,而且演算法是固定的,也不是經過數據訓練來的;這次交易的結果也不會影響下一次交易。

 

 

人工智慧 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 勝過人類智慧 (Human Intelligence)

要擁有“獲得知識、應用知識和達到目的的能力”,人工智慧(AI)真的是萬能嗎?事實上,人類的學習並不是用人工智慧的大資料方法。例如,小孩的學習能力,實在是令人震驚,給他們一台手機或平板電腦,只要看大人用一遍,他就會初步的操作,或者玩起遊戲來。

我們認為最理想的運用模式是AI和HI相互合作,相輔相成:透過AI (人工智慧)進行大量資料蒐集分析與辨識預測,再經由HI(人類智慧)深度理解與創造價值。也許AI會告訴你瘦10公斤以後的樣貌,對於意志力堅定的人,每天受到鼓勵多動少吃,結果比預期的更快達到效果;相反,有些人卻覺得不可能而沒有做,也就沒有效果。我們認為人類智慧仍然是AI結果的主導者。

 

Reference:

  • The Actual Difference Between Statistics and Machine Learning https://towardsdatascience.com/the-actual-difference-between-statistics-and-machine-learning-64b49f07ea3
  • Difference between Machine Learning & Statistical Modeling https://www.analyticsvidhya.com/blog/2015/07/difference-machine-learning-statistical-modeling/

 

以上文章由時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蕭永昇博士*撰寫及整理

*蕭董事長為美國電子工程博士 (Hsiao, Yung-Sheng, Ph.D.,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& Computer Engineering, University of Florida)

 

 

Call for more information:

Tel : 02-2740-1848

Email : cc.chen@trendsightinc.com

時勢股份有限公司

 

延伸閱讀:

時勢2020洞察專題–當統計遇上AI

時勢2020洞察專題–你所不知道的AI